close

近期有很多財務造假案,包括瑞幸咖啡、Wirecard 等等,包括巴菲特都被一家德國製造商以假商業憑證給欺騙,賠了大約 200 億台幣。

今天,我並不是想探討這些財務造假公司是如何欺騙專業投資人的眼睛,而是想探討「數據」對判斷經濟趨勢的意義。

我的觀察是,很多分析師非常非常依賴數據,甚至是「看數據說故事」,我舉個身邊觀察到的例子。

前一陣子石油跌至負數,一群人在討論未來油價會如何發展,而實際數據顯示油價下降時,新增的鑽油井才會跟隨下降,但其中有一個人不小心看成相反,因此他判斷說:「鑽油井數量下降導致供給減少,而油價下降只是市場過度反應,供給減少後油價就會漲了。」

但當他知道看相反時,馬上又有另一個結論:「油價下降導致沒有廠商願意鑽新的井,因此新增鑽油井才會下降,供給減少後油價就會漲了。」

雖然結論都一樣,而且也預測成功,但這是標準的「看數據編故事」,不是透過嚴密的邏輯推導,而是數據呈現什麼就做什麼判斷,這也體現了台灣教育只重視結果(答案)不重視推理過程的缺點。

我再舉一個非常簡單,用邏輯判斷能領先數據的例子。

美國爆發的佛洛依德事件,讓全美都發生抗議事件,再加上美國過早復工,其實根本不需要數據也能判斷,美國的疫情一定會變得更嚴重,但很多分析師一定要看到「陽性率」的上升,才能得出疫情變嚴重的結論,而這整整落後了一個月。

為什麼分析師會那麼重視數據呢?因為在 17 世紀科學革命之後,人類相信機械宇宙論,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甚至提出:只要知道宇宙中每個原子確切的位置和動量,他就能展現宇宙事件的整個過程、過去以及未來。

這種觀念也傳導到經濟學界,人們也相信數據才有可靠性,因此才會變得如此倚賴數據。

當然我不是說數據不重要,我認為數據就像是一種因子,和所有其他發生的事件都一樣是一種因子,要經過邏輯的去蕪存菁才能得出判斷,因此最重要的不是數據,而是邏輯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adowstorm3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